往期精选
\05\09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诗词赏析
春去春来岁岁同,花开花落任东风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好巧,世界上所有的孩子,
学会的第一个单词,
几乎都是“妈妈”。
好巧,在所有的语言体系中,
只有一个词的发音几乎完全相同,
这个词是“妈妈”。
随着年龄见长,对最亲的妈妈,
说出爱和思念,好像已经成为了一件困难的事。
可是,在不断目送你远去,
又期盼你归来的这些年,
她一直想听到的,还是你暖暖的话。
今天是母亲节,或许你回不了家,
不能当面对妈妈说句动情的话,
又或许,你不善表达,不知该说些什么,
没关系,诗词可以给你委婉的表达。
母爱的颂歌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词赏析
诗人孟郊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愈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母亲对孩子的爱,往往体现在琐碎的生活点滴中:当你远行时,她坐在灯前为你赶制寒衣,那一针针,细细密密,将她对你所有的爱都缝了进去。
小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缝衣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送给母亲的花
游子诗
唐·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墨萱图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古诗词赏析
很多人不知道,尽管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没有“母亲节”这一明确的提法,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就有了专门用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意的花卉,而且它还有个非常诗意,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萱草。
古人认为,此草嫩苗为蔬,食之令人昏然如醉,可以使人忘忧,所以又称为忘忧草、忘忧物。
游子要远行时,会在堂前种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的思念之苦,忘记烦忧。孟郊诗中以景喻情,流露出母子间深挚情感,令人动容。
尽孝应及时,不要留下“未尽反哺心”的遗憾
慈乌夜啼(节选)
唐·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古诗词赏析
慈鸟,又叫慈鸦、孝乌、寒鸦。体形像乌鸦但较小,经常群体飞行并发出鸦鸦的声音。古代“乌”与“鸦”所指非一种鸟,据说乌(即寒鸦)能反哺其母,故称慈乌,而鸦(或名鸦乌)则贪婪。
这首诗写慈乌失去了母亲,不停地哑哑啼哭,它从早到晚一直守着旧林,不肯飞离。
诗以“慈乌”自喻,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母亲,您辛苦了!
诗经·邶风·凯风
佚名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古诗词赏析
此诗以凯风吹彼棘心起兴,把母亲的抚育之恩比作温暖的南风,把孩子们比作酸枣树的嫩芽,言孩子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全赖母亲的辛勤哺育。
母亲生养弟兄七人,至今还如此劳苦,让作儿子的如何心安?况且,兄弟们长大之后不成材,更不能抚慰母亲那颗饱受孤苦的心。全诗流露出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与愧疚之情。
如果可以,不要给母亲太多离别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古诗词赏析
黄景仁在参加举人乡试时,屡试不中,无奈之下不得不离开老母亲,到外地谋生,临别时写下这首诗。
末句“此时有子不如无”的自责,极为凝重,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
“清版”《游子吟》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古诗词赏析
蒋士铨四岁时,他的母亲便断竹篾为点画,攒簇成文,教之识字。稍稍长大后,即教以《四书》、《礼记》、《周易》、《毛诗》等经,使他能够背诵。母亲教子得法,且课督甚严,酷暑严寒,未尝少倦。成年后的蒋士铨,对于母亲是满含深情的。
诗中着意表现的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最好的报答,就是在母亲身边尽孝
送母回乡
作者误传为李商隐,经豆瓣网友考证实为现代诗人寓真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古诗词赏析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你永远亏欠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母亲。趁着时光未老,多陪陪母亲,不要让这种亏欠成为一种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中国,“母亲节”是一个外来词汇。但诗词君认为,
如果它能成为我们向母亲表达爱意与感恩的一个契机,
又何必在乎它是不是“洋节”呢?
只希望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母亲节”能正式设立。
有些地方将农历四月初二孟母生孟子之日作为中华母亲节,
你觉得如何?
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qingyana.com/dqyzz/1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