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盐与用盐--食盐知识与生活用盐经验(第2版)》由夏建军编著,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作者参考大量盐业资料和医学文献,结合自己长期从事盐业工作的深切体会,系统介绍了食盐相关知识和生活用盐经验。包括盐史、盐种、盐与人体、盐与医学、盐与疾病、盐与饮食、盐与养生、盐与美容、盐与化工、盐与农牧、盐与腌渍及用盐经验集锦等。
《说盐与用盐--食盐知识与生活用盐经验(第2版)》内容丰富,阐述简明,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对读者了解食盐知识和科学用盐,具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价值,适于城乡居民、基层医务人员和盐业工作者阅读参考。
盐是地壳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它易溶于水,常年被雨水冲刷、溶解,带进河中,又流入大海,使海水中的盐分越积越多。地球3/4的面积是“无穷无尽”的咸咸的海水。据说,如果把所有的海水都制成盐,可以覆盖整个地球多米厚。据科学家统计,每年从陆地流入海洋之中的盐,大约有1.1亿吨。全球海洋中所含的盐,估计在亿吨以上。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盐量在2亿吨左右。其中70%以上是从海水提取的。海水中的总盐度为3.5%,浓度为3.5Be(波美度),即1千克海水中含盐量为35克,因此,海洋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盐资源。长期以来,海盐的提取,是在气候和地质条件适合的海边开发盐田,依靠日晒,自然蒸发或盐灶煎熬,使盐分结晶析出,类似这样的盐田,在世界许多地方的海岸边都有,如亚洲的中国、韩国和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北美洲的美国,欧洲的地中海沿岸等。海岸边都有大片盐田,在我国,有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7个省都产海盐。
在我国,有形形色色的盐,盐的历史悠久,盐的资源丰富。按照其资源分为海盐、池盐、井矿盐三大类。
①海盐是海滨地区以海水灌注盐田,然后蒸发而成的,产区主要集中在河北及天津、辽宁、山东、苏北,包括渤海的长芦盐区、辽宁盐区、山东盐区等;
②池盐是由内陆的咸水湖或盐湖湖水蒸发而成的,多产于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和山西等省和自治区,以山西运城等地最为著名;
③井矿盐是由海水沉积物被地壳变动埋藏在地下的“化石盐”,多产于川、湘、鄂、赣、皖等5省,以四川自贡盐都所产为最佳。
据史书记载:“盐之所产不同,解州之盐风水所结,宁夏之盐刮池得之,淮、浙之盐熬汲;川、滇之盐汲井,闽、粵之盐积卤。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山东之盐有煎有晒。”《明志食货志盐法》较全面概括了全国各地产盐的生产方式和不同盐种。另外,《周礼·盐人》载:“祭祀,共其苦盐,敬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苦盐即自然盐,味淡,稍苦;散盐即海盐,味咸;形盐、饴盐即岩盐或池盐。古代食盐的品种除海盐、池盐、井盐,饴盐外,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肃慎族(后称女真族),还生产树叶盐,古代西戎(西北部少数民族)则生产光明盐,在我国史书中,还有青盐、红盐、绿盐等详细记载。一些医书上也说有“色红白,味甘,状如方印”的印盐,有“颗大如斗,状白如玉”的石盐,有“大而青白,可入药伤”的戎盐。如唐代《北户录》载:“恩州有盐场,色如绛雪,琴湖池桃花盐,色如桃花,在张掖西北。”明朝李时珍《本草》云:“青盐池出盐正方半寸,其形如石,甚甜美”。“交河之间掘碛下数尺有紫盐。”在著名的茶卡盐湖,有浅蓝透明的玻璃盐,粉红浑圆的珍珠盐,洁白细长的粉条盐,淡青闪亮的宝塔盐,乳黄瑰丽的菊花盐,还有花盐、晶珠盐、珊瑚盐、钟乳盐……千姿百态,格外耀眼。盐种之多,胜不胜举。现以几种比较常见的盐种为例介绍。
1.海盐 是一种古老的盐种,它是以海水灌注盐田,然后蒸发而成的盐。也是用铁锅煎煮海水,或在海边滩池晒干海水所得的盐种。海盐一般分为煎盐和晒盐,无论是煎是晒,都要先制卤。从宋代至今,基本采用传统的生产方法:即晒灰、淋卤、取卤、煎晒、成盐等五道工序,也就是说,海盐的日晒法的工艺流程一般要分为纳潮、制卤、结晶、收盐四大工序。而煎盐与晒盐又分别不同。
(1)煎盐:在储卤池边设个灶房,当卤水煎沸,水汽蒸发,盐开始凝结时,再加一些温卤或放入一些皂白、白矾、米粉、麻仁一类的东西可以制出晶莹的盐。“请君伐菹薪,煮泺水为盐”(《管子·轻重管》)。
(2)晒盐:每年时逢潮涨,用戽斗或水车引海水入蒸发池,经过晾晒和浓缩,晒制成盐。“有甃砖作场,以沙辅之,浇之滴卤,晒于日中,一日可以成盐,莹如水晶,谓之晒盐”。据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比较详细地记下这个工艺流程,主要分为两步流程:一制卤,二煎炼。先讲制卤,有两种方法。地势较高的盐田,潮面不能完全淹没,先在地上铺一层过厚的稻麦或苇芦灰,压平;潮水至后,使柴灰吸饱了盐分。第二天退潮,扫取灰盐,准备淋卤。潮面完全可以淹没的低盐田,“先掘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草,又铺砂于席苇以上。俟潮灭顶冲过,卤气由砂渗下坑中”,再取卤水;至于淋卤的方法,是挖深、浅两个坑。在浅坑上用竹木架席,席上铺着扫来的盐灰,四周围起一个圈子,用海水冲洗盐灰,盐料中的盐分就淋入浅坑中,再引入深坑,成为卤水,以备入锅煎炼。煎炼就是将卤水放在煎盐的容器中,以燃料煎煮,析出水分,使卤水渐厚,成为固体食盐。
我国是以产海盐为主的国家,海盐产量占全部盐产量的75%,居世界海盐产量之首。有漫长的海岸线,生产原盐历史较长,其中以长芦盐场、山东盐场、辽宁盐场、淮北盐场产量最多。在我国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海南等主要海盐产区的产量占全国产盐的80%,我国海盐生产能力已达多万吨。
2.井盐:是海水沉积物被地壳变动埋藏在地下的“化石盐”。早在巴蜀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自然盐泉提炼原盐,它是在地壳中以液体形式存在,又通过钻井汲出盐水提炼的盐种。公元前年,李冰为四川太守时,“又诀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在成都一带开凿盐井,揭开开采地下卤水的新篇章。首先,识水脉,凿盐井,支井架,以滑轮提取卤水,以枕筒绕山梁。当盐卤水从井中自行涌出来后,靠人挑船运再送到锅火煎熬,直至成盐颗。古时有人诗咏:“伏流滋白泉,熬波能出素。朝烟夹山峰,昏烟遮市雾。愿烟不化云,散作天浆注。帚地若成盐,和气生处处。”真是井灶成林,浮烟如云。“炉火炕铺万吨银”。据调查,自贡井盐蕴藏量为世界第一,还能开采年,素有“千年盐都”之美称。
3.岩盐:多埋藏在地下~米处,只有新疆阿克苏等地盐矿露出地表。它是在地壳中以结晶体存在,通过开采或钻井,灌入淡水待溶化,又提出卤水提炼的盐种。古人开凿斜井直接采出矿石,在地面化卤煎制,或者利用采出石膏后的矿峒,注水浸泡,再将峒水汲出,同锅煎制成盐。岩盐最早产于新疆、云南、西藏等地。据《水经注·江水》载:“朐忍县(今四川省云阳县)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成盐。”由此可知岩盐是通过煮制获取的。
4.池盐:是滩晒从盐池中捞取的卤水而制成的盐种,又叫颗盐。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载:“池水深聚处,其色绿沉,土人种盐者,池傍耕地当畦陇,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参入即淤淀盐脉。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欠则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也。”池盐产地为山西历史最长,产量也丰富。
来源:《说盐与用盐:食盐知识与生活用盐经验》
免责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