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中国书法网"↑免费订阅本刊
▲王羲之像
升平五年,即公元年,王羲之59岁,早已进入垂暮之年。
五月,东晋穆帝逝世。四天后,司马丕奉太后令继承帝位,大赦天下。见到赦书,抱病在剡县金庭的王羲之,写了一封《贺表》,因为体力衰竭,表文很短,他祝贺皇帝陛下,应期承运,践登天祚,“普天率土,莫不同庆。”另外也报告“臣抱疾遐外,不获随例,瞻望宸极,屏营一隅。”
这是王羲之最后的一篇文表。在普天同庆的日子,在给皇帝上贺表的时候,专门写上自己“抱疾遐外,”可见,病情到了非一般的程度。
时间过得多快,这时离兰亭盛会才刚刚过了9年。那是怎样一个盛大的节日,怎样一个风流的聚会!
▲[明]文徵明《兰亭修褉图》卷,金笺地设色,24.2×60.1cm
三春陶和气,万象齐一欢。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谢万、孙绰等41位名士,相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作诗。其中前余姚县令,东阳太守等15人,因为不能赋诗,被罚酒各三斗,其他26人得诗37首。众人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
东晋是书家众星闪耀的时代。历史记载,晋朝时共有名书法家,其中王家就占23位。王羲之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在这样书法世家熏陶下,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后又师从卫夫人、张芝等书法名家。“右军之书,末年多妙”。此时,王羲之书法已到了黄金时期。
▲[唐]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卷,纸本行书,24.5×69.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只见他酒意正浓,微醉之中,用蚕茧纸,鼠须笔,畅意挥毫,一气呵成,是为《兰亭序》。一百多年后,唐人何延之在《兰亭记》中写到:“王羲之醉笔写兰亭,其时如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此。”
《兰亭序》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无论是字的笔画,还是结构,各尽自然之态,无不体现魏晋时代特有的潇洒气韵。“点曳之工,裁成之妙”;“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由此,奠定了王羲之中国书圣的历史地位,永和九年便成了中国书法界永远的节日。后人咏诗赞曰:东晋风流胜事多,一时人物尽消磨。不因醉本《兰亭》在,世人哪得知永和?
▲[唐]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卷(局部)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第一个记载《兰亭序》的是《世说新语》,第一个全文收录《兰亭序》的是《晋书》,第一个讲述《兰亭序》故事的是《隋唐嘉话》。《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真迹随唐太宗殉葬昭陵。但通过不下数百种写本、摹本、刻本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书坛。而且不仅在中国,一千多年来,在日本、韩国等流行中国书法的国家和地区,王羲之书法都受到极高赞誉,这也是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
▲宋拓神龙兰亭序,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宋拓神龙兰亭序,木面刻字“宋拓神龙兰亭真本小芳兰轩珍藏石卿重装”题签。内签题“宋拓兰亭容轩藏本”。白纸剪裱蝴蝶装。半开纵23.6cm,横12cm。
王羲之写《兰亭序》是33岁还是51岁,书法史上一直争论不断。《王羲之年谱》有四种说法,《辞海》有三个版本。直到不久前发现王羲之妻子郗璇墓碑,才揭开了这个悬疑。
该墓碑石质古朴,碑为隶书,碑墓志告诉我们,墓主人死于升平二年即公元年,时年王羲之56岁。由此推断,王羲之生卒纪年当为公元-年。兰亭雅会之时,王羲之是51岁。
由此,我们可以勾画出王羲之的生命轨迹:生于公元年,7岁前后开始学习书法,11岁随叔父王廙南渡,居京师建康(今南京);20余岁娶太尉郗鉴女郗璿,婚后出仕为秘书郎;32岁前后离京,到武昌(今湖北鄂州)任征西将军府参军、长史;38岁任江州刺史(今江西九江),42岁得第七子王献之;46岁在建康任护军将军,49岁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51岁写下《兰亭序》;53岁发表《告誓文》,辞官回家;59岁(升平五年即公元年)卒。
▲王羲之《远宦帖》,纸本墨拓,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远宦帖》亦称《省别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五通尺牍。草书,6行,53字。王羲之在信中对周抚对家人的问候表示感谢,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况时,对其病重非常担忧。信中还问及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况。
释文: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永和十一年(年),王羲之53岁,因与上司王述“情好不协”,告誓辞官。王述名利心重,权势欲强,为官又十分贪鄙。王羲之对其甚轻之,耻为之下。永和十一年,他采取了令世人吃惊的做法——在父母墓前立誓:永远不再出仕。
王羲之率所有儿孙来到父母墓前宣读《告誓文》:维永和十一年三月,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
王羲之辞官,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没有先例,在朝廷也引起不小震动。一时耆老士庶,纷纷劝慰,但他心志已决,彻底告别了官宦生涯。辞官之后,他居住剡县金庭,从之者夫人郗氏、乳母毕氏,六子王操之。此后几年,王羲之过的是优游山水、检视田产、教养儿孙的归隐生活。王羲之“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最远处到了临海郡(今浙江临海县东南),可能还曾到过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市北),此地至今尚有很多与王羲之有关的名胜古迹。王羲之陶醉其间,常自叹:“我卒当以乐死”。他在给谢万书中,详细谈了自己的心情:古之辞世者,或被发佯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老夫志愿尽于此也。言辞中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归隐乃是求身心安乐,不是效法那些借被发佯狂、污身秽迹以对抗朝廷的人。
王羲之虽然对隐遁优游的生活颇为满意,但不仕乃无奈的选择。他在从政的三十年里,爱国忧民,致力改革积弊,积极建言献策。不得已辞官后,他仍对国家大事和朝臣进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qingyana.com/dqyly/10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