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主产于浙江、安徽。白术原以浙江于潜天目山的野生术品质最佳,其外皮红润光泽,味极清,视为道地正品,但目前市场上几乎绝见。现售之于术,系将新昌的白术种子播种于于潜山区的栽培品,折断面黄白色,有黄色放射状纹理,气清香,甜味强而辣味少。《神农本草经》谓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伤寒论》入10方次,《金匮要略》入25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2味):枳术汤、泽泻汤。
枳术汤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十四)。
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十二)。
两方所主均有心下及水饮有关。根据《金匮要略》“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十二)的记载,提示白术可治短气、咳逆不得卧、水肿等。配枳实治心下坚,配泽泻,治冒眩。所谓冒,指眼前发黑;眩,指眩晕。
次简方(3味):茯苓戎盐汤、猪苓散。
茯苓戎盐汤治“小便不利”(十三)。
猪苓散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十七),思水,即口渴的互词。
以上两方均有白术、茯苓。
再简方(4味):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理中汤、甘姜苓术汤、防己黄芪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者”(67),“胸胁支满,目眩”(十二)。
理中汤治“大病差后喜唾”()。
甘姜苓术汤治“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十一)。
防己黄芪汤治“身重汗出恶风”(二),“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十四)。
以上4方治心下逆满、眩、喜唾、多汗、身重、水肿等。
最大量方(5两):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五)。提示大剂量白术配附子、麻黄、桂枝可治脚肿、关节疼痛。
加白术方: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麻黄加术汤治“湿家,身烦疼”(二)。
越婢加术汤治“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的“里水”(十四)以及“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五)。下焦脚弱,即下肢肿痛之谓。厉风气,则为痛引肩背不可动转。
以上2方提示白术配麻黄治全身水肿、多汗、身体疼痛。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28)。提示白术、茯苓治小便不利。
加减方:理中汤。
《伤寒论》理中汤()条下白术的加减最多,其指征最为重要。有“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可见白术治渴欲饮水。“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脐上跳动不安者、呕吐剧烈者、腹胀满者,要慎用白术。
其他方:五苓散、真武汤、附子汤、桂枝人参汤。
五苓散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脉浮数,烦渴者”(72),“汗出而渴者”(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以上6条,均不离“渴”。五苓散去猪苓,加甘草、生姜,名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十七)也治渴。而没有白术的茯苓甘草汤则用于“不渴者”,所谓“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提示白术配桂枝、泽泻、茯苓、猪苓治渴。
真武汤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82),“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附子汤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本方与真武汤的组成大致相似,但白术、附子的用量则倍于真武汤,本方白术四两、附子二枚,而真武汤为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可见,大量白术配附子主治关节疼痛。
桂枝人参汤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以上4方,主治口渴、小便不利、下利、多汗、身体痛等。提示白术配桂枝治口渴、小便不利、下利;配附子治身体沉重而骨节痛。
仲景方根
白术泽泻:主治冒眩。方如泽泻汤、五苓散、茯苓泽泻汤等。泽泻汤所治的“苦冒眩”,可能是一种慢性眩晕症,多表现为头晕眼花,经常眼前发黑。
白术积实:主治心下坚、口渴而不欲饮水,或上腹部有振水音,或下利。方如枳术汤、《外台秘要》茯苓饮。
白术黄芪:主治汗出而肿、口渴而下利。配防己、甘草,为防己黄芪汤,配防风,为后世玉屏风散。
白术附子:主治骨节疼痛不得屈伸以及头重眩。方如术附汤、甘草附子汤、黄土汤等。
白术茯苓:主治口渴、小便不利、目眩、心下胀满者。方如五苓散、茯苓泽泻汤、苓桂术甘汤等。渴甚配泽泻、猪苓,悸加桂枝、甘草。
白术川芎:主治妊娠期的腹痛、胎动。方如当归芍药散治“妇人怀娠腹中痛”(二十),当归散妊娠宜常服,白术散能养胎(二十一),多配当归、芍药。
白术麻黄甘草:主治水肿而身体疼痛。方如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有汗配石膏,痛剧配附子、桂枝。
白术附子茯苓芍药:主治四肢沉重疼痛、头眩、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者。方如附子汤、真武汤。
白术人参干姜甘草:主治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方如理中汤、桂枝加人参汤。
经方中含白术的方剂见表14-1。
表14-1组成含白术的经方一览表
药证发挥
白术主治渴而下利者,兼治冒眩、四肢沉重疼痛、短气、心下逆满、汗出、小便不利。
所谓渴,指自觉的渴感,想饮水,想饮热水,但喝不多,或漱口而已。心下部常常痞满不适,喝水后更难受,胃内发胀,有水声,甚至吐水,或多喝水以后出现面部轻度水肿。舌面并不像白虎加人参汤证那样干燥无津或苔糙舌裂,而是舌面常有薄白苔,下舌质也不红,舌体较大而且胖,常常舌边有齿痕。下利,即腹泻,大便呈水样,或大便溏薄不成形、粪体松散而不黏臭,或先干后溏。渴而下利,是使用白术的必见证。如口渴而大便干结如栗,或烦渴引饮,均非白术主治。
冒眩,即身体困重,头晕眼花,视物昏暗,或如坐舟车,或呕吐清水,或腰腹沉重,或有关节疼痛。患者肌肉松软,常诉说身体困重,懒于活动,动则易出汗。
短气,即气短无力,易疲乏,稍动则气喘吁吁。
心下逆满,指上腹部发胀,尤其是在喝水以后,食欲不振,甚至吐水或清涎。
汗出,是易于出汗,汗出如水。
小便不利,是指小便量少及排泄不畅,多伴有浮肿。
白术与黄芪的主治相似,均能利水,均可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多汗、口渴、眩晕等症。其区别在于:黄芪主治在表之水,故水肿、汗出比较明显,而白术主治在里之水,故以口渴、眩晕、身重、大便性状改变较为明显。
使用白术不论体形胖瘦,患者多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水肿,特别是早晨尤为明显。另外,多见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与白术相似的有苍术。苍术为菊科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以江苏茅山所产者质量最好,称茅术。主治与白术大致相同,但苍术对消除腹胀肿满、关节肿痛、舌苔厚腻者,效果较白术为佳。如后世平胃散一方,就用苍术与厚朴等同用,治疗腹胀苔白腻,心下有水声者。《本草崇原》谓:白术苍术“品虽有二,实则一也。《神农本草经》未分苍、白,而仲景《伤寒论》方中,皆用白术,《金匮要略》方中,又用赤术……赤术,即是苍术”。
常用配方
(1)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20g,肉桂6g(《伤寒论》五苓散)
应用:本方是水液代谢及脂质代谢的调节方。古代多用于口渴、腹泻、头晕、水肿者。现代临床上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或慢性肠炎、脂肪肝、尿崩症、垂体肿瘤、库欣综合征、干燥综合征、醉酒、急性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视神经盘水肿、青少年假性近视等均有机会使用本方。本人较多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见大便不成形或腹泻,下肢有水肿并有明显口渴感者。对夏季潮湿地区常见的急性肠炎、夏季感冒、空调病也有效果。本人还用本方治疗欧美人来华以后的水土不服或过量服用味精饮食以后出现的口渴、头痛、腹胀等。本方的客观应用指征是患者大多舌体胖大而有明显齿痕。本方原为散剂,吐水者,宜用散剂,热粥调服为好。
(2)苍术20g,厚朴15g,陈橘皮10g,甘草5g(《简要济众方》平胃散)
应用:腹胀、吐水、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者。
(3)白术10g,茯苓10g,党参10g,甘草5g,葛根15g,藿香10g,木香5g(《小儿药证直诀》七味白术散)
应用:本方多用于泄泻而口渴、小便不利者。急性或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小儿泄泻、酒积等可用之。
(4)麻黄10-30g,石青15-40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30g,白术或苍术20g(《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应用:本方是古代治疗水气病的专方,传统的清热利水止痛方,有退肿、止汗、止关节痛等的功效,适用于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汗出、口渴、关节肿痛者。变形性膝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高血脂症、单纯性肥胖症、肾炎、特发性水肿、皮炎、湿疹等有应用的机会。关节痛剧者,加附子。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用术治渴,为呕吐者言之耳,术究非治渴之物也;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与水耳;伤寒汗出而渴者,用五苓散,风湿风水身重汗出恶风者,用防己黄芪汤,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汗出短气者,用甘草附子汤。方中皆有术,是白术止汗除热之明验也。”
《药征》:“白术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文章摘自《张仲景50味药证》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