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大青盐 > 大青盐主治 > 正文 > 正文

玉门人,这些地名故事你知道几个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4/21 12:27:18
<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精髓

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

玉门区域内的历史地名存量大

地名涵容丰富

每一个地名的命名

都有它的历史由来和含义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几个

玉门地名故事

1

周爷庙湖滩

玉泽湖公园所处的位置古时候叫周爷庙湖滩,这里以前是水草茂盛的沼泽地带。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还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周爷庙。传说周爷庙有一眼四季常涌的清泉,与清代玉门县城里(现玉门新市区)城隍庙院内吃水井有地下暗河相通。

据说在清康熙年间,玉门城隍庙内常年都有十几个和尚在守佛诵经,每天洗衣做饭都用城隍庙内这口井里的水。有天,庙里的小和尚从井里提水时,栓水桶的绳子因常年磨损而拉断,水桶掉到了井里,这一下城隍庙里和尚们的用水就发生了危急。他们赶紧找来大绳,把小和尚吊下井去打捞水桶,但奇怪的是几次打捞都是无功而返,因为井里根本就找不掉下去的打水桶。同时,小和尚又发现井水在不断地流动,风从井口刮到井里的杂草树叶等,不一会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上来后他对其他和尚说了,大家都很纳闷,掉下去的东西究竟到哪里去了?非常不可思议。

过了几天,谁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有一位去周爷庙敬香的香客路过涌泉时,发现有一只木桶漂在泉水面上打转转。他赶紧喊来几个在附近放牧的放羊娃,把水桶捞上来,大家一看,木桶轮箍上竟印着县城内城隍庙物件的标记,大家在感到奇怪之余,就赶紧打发人去城隍庙报信。城隍庙的和尚听后根本不信,认为是放羊娃在欺骗他们,但还是将信将疑地赶到周爷庙湖滩的涌泉边。仔细一看,天哪!这正是那只掉到城隍庙水井里的打水桶。这一下,城隍庙内的水井有暗河与周爷庙湖滩涌泉相通的故事就越传越玄、越传越远,成了玉门广为流传的神话。周爷庙这个原本不很起眼的小庙,此后香火更加旺盛了起来,成为玉门地区有名的十八庙之一。

几百年来,周爷庙湖滩始终水草茂盛,沼泽相连,涌泉遍布。玉泽湖公园只是原来周爷庙湖滩的一隅。

2

沙岗墩

玉泽湖公园北部的青黛坡古地名叫沙岗墩,相传是一条青龙的化身。很久以前,这里得天地自然之精华,汇人杰地灵之秀气,水草丰茂,景色秀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条无恶不作的黑龙早就对这风水宝地垂涎三尺,经常以各种名义前来侵犯,企图逼青龙让出宝地。青龙当然不从,便与黑龙展开恶战,每次都打得天翻地覆,山摇地动。这样一来,人间不能风调雨顺,而是连年旱涝不均,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有一天,西方黑龙又来侵犯,青龙立即迎战。两条龙呼风唤雨,各显神通,时而喷洒大水,时而以口相咬,时而以爪相撕,时而以尾相击,打得难解难分。霎那间,天上雷轰电闪,湖里黑雾翻腾,地上黄沙漫天,将广阔的玉门大地搅得天翻地覆,恶浪滔天。

两条龙正在拼死相斗之时,被古人称为“无量天尊”的张天师途经玉门,他法力无边,能降龙伏虎。张天师当即对黑龙进行了劝诫,希望它改邪归正,不要侵略他人领土。但黑龙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利,更加猖狂,还企图伤害天师。张天师一怒之下,几掌便将黑龙打的伤筋断骨,跪地求饶,并保证今后再不侵犯后狼狈逃窜。青龙本想乘胜追击,但张天师从和平共处,相互安宁的角度考虑,就连降下几石墩子,压在了青龙的脊梁后部。据传说,当时青龙急的眼鼻嘴齐出血,情急之下还洒了一泡尿。这样经过千百年的风石固化,青龙的身驱就形了丘壑地貌。田家大坡东侧丘壑边缘下方有一大四小共5个泉眼,传说是青龙两只眼睛,两个鼻孔和嘴巴里流出的鲜血而形成。东边以前叫条湖的地方,曾经有一眼被人称为“兰泉”的涌泉,泉水时而有混浊现象,并且四周蚊蝇较多。传说这眼“兰泉”就是青龙的尿腺。

当地民间有一首谚语:“泉子墩,黄水坑,肚子涨,蚊子叮”。可能就是这个传说的应证。

3

黑沙窝

在玉门市柳河镇官庄子村东面的丘壑地带,有一块方圆近10平方公里的神秘区域---黑沙窝。每年农历六月六前后,当地及周边县市的群众邻里相约、呼朋唤友、扶老携幼云集到黑沙窝,享受“沙浴”的快乐。

六月六晒黑沙窝,是玉门从清朝时期就流传下来的风俗。因为农历六月六前后,气温相对较高,甚至超过了人和动物的体温,黑沙窝这里有特殊的地理环境,沙层厚、吸热快、散热慢,通过沙浴,对一些患有腰腿病和风湿病的人来说,确实能起到非常有效的理疗作用。这一天周边的人们要带上白酒及药酒、炖好乌鸡汤,中午时分来到黑沙窝,选一处向阳的沙窝扎营,先喝酒吃肉再喝乌鸡汤,吃喝到晕晕乎乎后,在身体患病部位涂上红花油,躺在沙窝里用滚烫的热沙把身体埋严实只露出脑袋,而后就十分虔诚的闭目晒沙了,这样使阳光、沙热、压力、磁力、药力等综合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直到几小时后才起身回家,据说通过沙浴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玉门有一位叫冯允的大夫,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发现黑沙窝沙疗有驱寒祛邪舒筋活络的功效,尤其对风湿性关节炎、偏瘫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一些需要热敷的病人通过沙浴疗效极为显著。从此,人们一传十、十传百,黑沙窝沙疗治病有特效的神话传遍了瓜州、敦煌、玉门乃至酒嘉地区,黑沙窝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地方一下子成了一块风水宝地。

每到农历六月六前后,数以万计的各地游客便慕名而来集聚在这里,十分惬意,享受难得的沙浴并观光庙会,场面非常壮观,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4

天生桥

在昌马镇境内的疏勒河上,以前有一座横跨两岸的天生桥。《肃州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天生桥是连通昌马河两岸的唯一桥梁。它以神秘又奇特而驰名于玉门。

传说疏勒河上历史上没有桥,河两岸的老百姓过河大都靠骑马驴驮、或者徒步涉水,从河面较窄且水流较缓的地方过河。有时忽遇山洪暴发,就会造成人畜双亡的悲剧,每年都有数人溺水死亡。人们一说要过河就心惊肉跳,充满了血腥的恐怖色彩。有一年,疏勒河连续暴发洪水近百天,居住在河西岸的老百姓大部分都断盐缺吃,已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人们多次组织年轻壮汉强行渡河,但每次都无功而返,而且又发生了渡河人员被洪水冲走淹死的情况,人们都处于极度的恐慌之中。正在这万分危急的关键时刻,“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前往西天拜见阿弥陀佛途径此地,观世音菩萨有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她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常以救苦救难为已任,救苦难灾患民众于水火之中。观世音菩萨观知疏勒河上发生的悲剧后,慈悲之心大发,立即命随从的神鹰从妖魔山上叼来一个长形的石头,横搭在了疏勒河两岸,就形成了千百年的“天生桥”。从此天栈变通途,“天生桥”成为疏勒河两岸老百姓的交通要道。

其实天生桥在地质学中被称为喀斯特桥,是自然条件下生成的,横跨在低洼谷地或河流上的石桥梁。天生桥并不是传说中的神仙建造,而是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是“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沟谷的残留顶板,其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呈桥状”横跨沟谷的岩体。天生桥是由于地下河水的长期侵蚀作用,大部分地下河道上方的岩石在作用下,塌陷坠落到河道底部,只有天生桥这一段地下河道上方的岩石没有发生塌陷和坠落,这样,一座天生桥就诞生了。

天生桥是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石灰岩分布区多有出现。昌马的石灰岩分布面积较广,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所以就形成了天生桥景观。

这些古老的地名故事

见证了玉门的历史变迁

是玉门的文化宝藏

玉门人

这几个地名故事

你知道几个?

来源:玉门市地名故事

监制:高正升

审核:刘勇

编辑:刘涛

本文为玉门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qingyana.com/dqyzz/1430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大青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