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说中,炎帝就教化民众“煮海为盐”。后来,福建考古发掘出土多件煮盐工具,证明早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利用海水煮盐;至明朝永乐年(-年),有文字记载我国开始废锅灶、建盐田,改蒸煮为日晒,使得制盐工艺不断向前发展!太阳能蒸发法是很古老的制盐方法,也是仍沿用的普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岸边修建多像稻田一样的池子,用来晒盐。制盐的过程包括纳潮,制卤、结晶、采盐、贮运等步骤。纳潮,就是把含盐量高的海水积存于修好的盐田中!
皇帝与蚩尤之战,就是围绕山西附近盐田的争夺之后,尧,舜,禹的选都都是围绕附近盐田的选都,《左传》也记载了晋人令人选都城,围绕盐池来选都城的。唐朝安史之乱后期的稳定,盐业的改革对其起着重要的作。元朝的衰败与盐政的腐败也有重要的影响,盐业的税收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政权统治中,是田赋之后第二重要税收来源!
郦道元《水经注》关于盐田的记载!
《水经注》原文:
《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盐监。长五十一里,广六里,周百一十四里,从盐省,古声。吕忱曰:宿沙煮海谓之盐,河东盐池谓之监,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水暴雨澍,甘潦奔泆。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径,防其淫滥,故谓之盐水,亦为堨水也。故《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池谷渊深,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曰白径,南通上阳,北暨盐泽。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晋谋去故绛,大夫曰:郇瑕地沃饶近盬。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盬,盐也。土人乡俗,引水裂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也,而味苦,号曰盐田。盐盬之名,始资是矣。本司盐都尉治,领兵一千馀人守之。周穆王、汉章帝并幸安邑而观盐池。故杜预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盐水又经安邑故城南边,又向西流注入盐池。
《水经注》这段卷中描述了盐田在安邑(今山西运城)西南的具体情况,也描述了《山海经》中对盐田的描写,在《春秋》中晋国选都,盐田对选都的影响,还有周穆王汉,昭帝也都来过安邑,看过盐池。
古代制盐图释文:
《地理志》说: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称之为盬(盐池)。盬长五十一里,宽七里,周围一百一十六里,从盐省形,古声。吕忱说:炎帝的诸侯夙沙氏最初发明煮海盐,河东的盐池称为盬。现在池水东西长七十里,南北宽十七里,水色清澈平静,很深但不流动。水中出产石盐,是自然形成的,早上采盐到晚上又结起来了,一点儿也不会减少。只有山洪暴发,大雨如注,池水暴涨奔流,盐池才会因之而消耗。所以官民都协力筑堤阻断水路,防止泛滥,所以称水为盐水,也称为堨水。《山海经》称为盐贩之泽。泽南对着层层的山峦,高岩耸立,山谷深深,两边巨石壁立,中间狭窄得不能通车,称为石门,小径从其中通出,称作白径,南到上阳,北达盐泽。池的西边还有一池,称为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的西边。《春秋》成公六年(前),晋谋划离开原来的绛邑,大夫说:郇、瑕,土地肥沃富饶,接近盬。服虔说:土平有水可以灌溉的称沃,盬,就是盐池。当地习惯分水来浸泡麻,把水分别灌满田野,畦中的水干后,泥土上就结出盐来,叫做咸鹾,但有苦味,号称盐田,盬的名称由此而来。本是司盐都尉的治所,领兵千余人镇守此地。周穆王、汉章帝都到过安邑来看盐池。所以杜预说:猗氏有盐池。后来撤销了尉司建制,分设猗氏、安邑两县来镇守此地。
郦道元郦道元(?—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的儿子。郦道元以父荫入仕,袭封永宁伯。迁都洛阳后,出任尚书郎、太傅掾,升任治书侍御史。受到尚书仆射李冲所弹劾,遭到免职。历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外任冀州长史、青州刺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
孝昌三年(年),镇守雍州的齐王萧宝夤出现反状,拜关右慰劳大使,负责监管萧宝夤,遭到杀害。武泰初年,获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著有《水经注》四十卷,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均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