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大青盐 > 大青盐主治 > 正文 > 正文

诗经中的常见植物有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0/15 12:18:01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5/6169069.html
桑树

《诗经》描绘的年代,在公元前11世纪到6世纪之间,华夏大地上已经是桑树遍地的景象。《诗经》中涉及桑树的诗篇有20首,31句提到“桑”,涵盖《风》《雅》《颂》各体裁,涉及鄘、卫、郑、魏、唐、秦、曹、豳等诸侯国,几乎占到《诗经》所涉国家的大半。

《豳风·七月》中写“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所谓“蚕月”,是指夏历三月,即养蚕的月份,是修理桑树、剪去高枝的好时光。这句诗中的“女桑”,是小桑树的意思。战国后的《尔雅·释木》中解释道,“女桑,桋桑。”郭璞注曰:“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桑树小而低矮,就很可能是灌木。《诗经》中也经常将“桑”和“杨”“杞”“檀”等乔木相对应出现,也佐证有属于乔木的桑树出现。因此有学者推测,《诗经》时期主要种植的桑树是鸡桑或者华桑,两者均是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在今天分布广泛。以鸡桑为例,北至辽宁,南至两广,西至云贵,甚至在斯里兰卡都有种植。

鸡桑Morusaustralis

《诗经》对桑树的爱情隐喻也多有描摹,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桑中”就是桑林,“上宫”是桑林中的神社,“淇”是今天流过河南的淇河。女子先在桑林中等待男子前来,又拉着男子去桑林社庙里交合,之后又将男子送到淇水边。

《郑风·将仲子》中,女孩提醒“仲子”说,“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非其不愿,而是畏惧于父母兄弟和人言。在这首诗中,女孩反复提醒,小心谨慎,比起《鄘风·桑中》里女子的大胆炽热,里面复杂又微妙的爱情,不也同样难得和珍贵吗?

在成语中,“黍离之悲”的意思是感慨国家残破,今不如昔。其中典故来自《诗经·王风》,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尽毁,长满禾黍,遂作《黍离》一诗。

黍是五谷之一,籽实呈淡黄色,磨米去皮后称黍米,俗称黄米。生长期短,耐旱耐瘠,因此在殷商时期就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诗经》中有多达17篇提到了黍,常见于咏农事和祭祀,如《魏风·硕鼠》开篇起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曹风·下泉》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小雅·楚茨》写的祭祀原因是,“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黍和稷长势喜人,粮食丰收,做成美酒佳肴,来感谢祖宗上天。

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棘”指的是多刺且矮小的灌木,但“棘”其实和“枣”大有关联。《说文》中记载,“棘,小枣丛生者”,它的本意其实是酸枣树,一种华北、华中地区最普遍的野生果树,果实呈紫红色,大多呈酸味,所以叫“酸枣”。今天我们吃的枣,一般被认为是先民自酸枣林中选出树形及果实较大的,长期培育而成。“枣”和“棘”的区分最初只和大小有关,宋代陆佃在《埤雅》中解释说:“枣,大者枣,小者棘。”

而《诗经》中,有1处言“枣”,有11处言“棘”,没有看出有明显区分。《魏风·园有桃》中写,“园有棘,其实之食”,意指人工栽植的棘树。《秦风·黄鸟》写“交交黄鸟,止于棘”,说的可能是酸枣树,也可能是刺灌木丛。之所以有多次提到“棘”,是因为酸枣树在周代颇有蕴意。据《周礼》记载,群臣外朝时,树九棘区分等级职位,左侧是卿大夫的位置,右侧是公侯伯子男的位置,因此后世以“九棘”为“九卿”的代称。

《诗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六种植物,分别是“桑、黍、栗、棘、麦、葛”——黍、栗、麦是粮食,棘是果树,桑和葛则是经济作物,主要用途是提供纺织材料。

葛的今名叫葛藤,是种藤蔓植物。葛的纤维能够制作葛布,主要用于编织夏服。在棉花引进之前,葛的地位无可取代,《周书》记载,“葛,小人得其叶以为羹,君子得其材以为絺綌,以为君子朝廷夏服”。

wiki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qingyana.com/dqyzz/107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大青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