朿(cì)是刺的本字,它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为,金文为,字形皆像一棵树木有许多尖刺,它的本义是指长在树上的刺。
《说文·朿部》:“朿,木芒也。”芒即尖刺,木芒即树木枝条上的尖刺。
朿后来作了偏旁,于是人们便加义符刀(刂),另造刺字来表示它的本义。刺是个形声兼会意的字,从朿从刀,刀是义符,朿为声符,也兼表意。
朿如今已不单用,只作偏旁,凡从朿的字,多与刺或带刺的树木有关,如枣、棘等。
枣(棗)?是一种落叶乔木,幼枝上有刺,夏初开花,果实味甜可食,木材坚硬,可供雕刻、制家具等用。
甲骨文中暂未见枣字,枣的金文为,由上下两个朿字重叠而成,表示它是带刺的挺生乔木,而非低矮丛生的灌木。
枣是我国栽培最早的果树之一,在中国已有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诗·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意思是八月里打枣,十月里收稻,说明打枣在当时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
关于枣,有一个东家枣树的典故。
据《汉书·王吉传》记载:西汉大臣王吉,字子阳,未出仕之前,居住在长安。他东邻家种了一棵枣树,枝繁叶茂,垂落到王吉庭院中。
枣子成熟后,妻子随手摘了几颗枣子给他吃。王吉知道枣子的来历后,就把妻子休回娘家。东家知道后,要砍去枣树,邻里一方面阻止砍树,一方面固请王吉让妻子回来。
当时乡里人都称誉王吉说:“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后用以赞誉人廉洁自律,不贪他人财物。
棘是酸枣树,它是一种丛生的落叶灌木,枝上多刺。
棘的金文为,由两个并列的朿字组成,与棗的金文相比,表示它是一种低矮丛生的带刺灌木,而非挺生的乔木。
《诗·魏风·园有桃》:“园有棘,其实之食。”意思是园里长着酸枣,它的果实可供食用。
棘后来用为有刺草木的通称,如荆棘。成语披荆斩棘的原意是拨开荆,砍断棘,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扫除障碍,艰苦奋斗。
《后汉书·冯异传》:“(冯)异朝京师,引见。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东汉大将冯异,早年跟着刘秀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刘秀后来当了皇帝,冯异进京朝见,刘秀指着冯异对公卿大臣们说:“他是我起兵时的主簿,为我披荆斩棘,平定了关中。”
午元心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qingyana.com/dqyzz/1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