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铺,一处桃花源般幽静的明代青石窑古村落,曲径通幽,依山而建,就地取材……无一不带给世人古朴与雅静。
如今的酸枣铺,当年繁华已落尽,只有8户人家,30余口人,村民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村民们都是一姓兄弟,淳朴的民风使得他们像一家人般相亲相近。
这一次,我们在此走进深山,走进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去探索鲜为人知的酸枣铺,去寻访深山里的根祖文化。
明朝表兄弟逃荒至此
沿着梁家寨乡的北峪口村一路向北,悬崖峭壁之侧,顺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来到一处怪石成堆的山沟。恰如《桃花源记》所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若想进得酸枣铺,唯有这条只容一辆汽车过往的土路,再无别途。
大约40多分钟的车程后,一座小溪穿流而过的村子便在眼前,远望而去,满是石头砌成的房屋、街巷,就连羊圈、鸡窝、灶台都由石头垒成。一股原生态的风情,刹那间涤尽尘世铅华,让人轻松、悠然。
在山西,没有一处古村无故事,那么酸枣铺的传说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听听副村长崔爱情的讲述吧。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树迁移中,大同府怀仁县杏花村姑表兄弟崔、韩、梁三家,携家眷几十口逃荒来到盂县滹沱河畔,并建立了大崔家庄、沙湖滩、梁家寨。当时,定居在大崔家庄的崔佰容安排三个儿子居住在周围的几个小山村,其中,三儿子就定居在了酸枣铺村。村中至今留有一块墓碑,上面清楚记载着“祖上崔佰容,大同府怀仁县杏花村人。”
之后,崔姓祖祖辈辈开始在酸枣铺村落地生根。多年里,最多时有余人在此定居。
盖房不用愁就地取材
石头文化,是酸枣铺村独特的传承,就连纵横交错的街巷,也都由高低不平的乱石铺就,而石巷两旁便是一座座石头院落,坐落有序、独具特色。
再看这个用青石拱券成的窑洞,其上又砌有石头房子,是不是很“另类”。崔村长说,拱券的窑洞不住人,只放柴火,或用来圈养牲畜;窑洞上的石头房子,才是当地人们居住的地方,石屋外面加上的土坯则用来遮蔽风寒。
为何只用石头作材料呢?崔村长解答道:“酸枣铺村本就是个山区贫困之地,老百姓没钱买木材,又不舍得去砍山上的酸枣树,就只好用石头盖房子。这些石头都是村民自己用篓子从山上背下来的,不用花钱,只是自己受点苦而已。”
神奇的是,石头房子都不打根基、不填任何粘合剂等辅料,只以天然石底为基,由下至上用干跺而成。
取之天然,用之天然,赏之天然,这便是酸枣铺村独一无二的自然淳朴之美吧。
红色印迹至今遗留
除了天然,酸枣铺还是一处红色革命根据地。据崔村长讲述,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曾在此处住过一段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酸枣铺村是晋察冀边区的供给部所在地,全村人为八路军制作衣服、鞋和被褥等,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聂元帅路经酸枣铺村,在此传递了革命的火种。由于时有日军扫荡,所有明代遗留的房子全部被烧光,二百多村民被迫躲避与两边深山。至今,附近的山上仍留有当年村民居住过的痕迹。
后来的百团大战中,骁勇善战的八路军“黑虎团”——十九团,还曾在此与侵略者进行了激烈战斗,团长和很多战士也牺牲在此。
解放后,村民依据原来石头房子的模样,才在石窑洞上重建了家园。
农耕方式仍袭传统
“现在,村里就剩下八户人家,三十多口人里最年轻的50岁左右,年纪最大的已96岁。”崔村长说。村民们都是一姓兄弟,本就亲近,平日里,小到抬水生火,大到下地种田,都是互帮互助、实实在在相处。
问及村民以何为生时,崔村长说,当地人都是自给自足,种得最多的是玉米和豆类,偶尔卖些核桃、柿子、花椒等。几百年下来,大家仍保留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习惯,沿用着背出去、背回来的传统农耕方式。
随着时间推移,酸枣铺村已经变得越来越古老而原始。没有手机信号,尚好;医院,则村中老人多有不便。风景虽美,但如此落后不健全的生活配套设施,不免让人揪心。如何在保留这份宁静的同时,不让酸枣铺村的根脉消失于深山,这是一个值得现代人深思的问题。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想看更多精彩文章,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qingyana.com/dqyyf/10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