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大青盐 > 大青盐性状 > 正文 > 正文

小小一粒盐,却让他们富甲天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22 11:38:01

古代徽商主要经营盐业、典当业、茶叶业和木业四大行业,其中盐业就是明清徽商经营的第一大行业,在当时,盐商可谓是最富的一批商人,甚至连乾隆皇帝都曾感叹:“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01

俗话说:“一天不吃盐,吃饭不香甜;三天不吃盐,一身软绵绵。”盐,被称为“百味之祖”,日常生活不可或缺。

在古代人民生存的重要物资中,盐是不可多得的好物,《神农本草经》卷三“下经”即称,戎盐“可以疗疾”,“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虫。”,另外他们认为,盐可“解毒”,假若误中“班茅”毒,可用“戎盐解之”。

明清时期实行的盐法被称作“纲商引岸”,那时的朝廷没有太多力量直接控制社会经济,需要让实力雄厚的人来承担,而四处走南闯北的商人们就是最佳对象。

那时的商人想要经盐商,必须事先“认窝”,也就是交纳巨额银两取得官府授予的垄断经营权,从而得到引窝(拥有运销食盐权的证明),握有引窝的盐商有世袭的运销食盐的特权。然后再向盐运司交纳盐课银,领取盐引(运销食盐的凭证),只有拿到盐引,商人们才能到指定的产盐区向灶户买盐,再卖往指定的行盐区。

弘治五年,明政府实行开中折色制度。商人向盐运司交纳现银即可办引、销盐,这种变化为微商经营盐业带来了方便。此后,经营盐业的徽商越来越多。

后来,明政府还为了疏销积引,推行纲法,而徽州盐商在当时制度中占据优势。由此,他们便将两淮盐利的特权稳定下来。在这之后的余年中,是徽州盐商最繁盛的时代。

02

两淮盐场生产规模最大,有着"自古煮盐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的赞誉。盐场产量多,盐利自然也多,这里也就成了盐商聚集的地方。

明清时期,两淮地区成为了全国盐业的中心,当时的两淮盐场三足鼎立,徽商、晋商、陕商平分天下,但在与几番较量中,后起之秀的徽州盐商后来居上。

直到明朝后期,徽州盐商几乎垄断了两淮地区的盐业经营,累积了雄厚的财富。据记载,明清时期,清朝扬州的八大总商中,徽商就占了四位,乾隆时期,徽人江春、鲍志道等都是著名的两淮总商。

03

虽然盐商垄断了盐的经营权从中牟利,但是朝廷也有自己的计较,于是增强了对盐课的征收,让盐商不断上缴税款。而且盐商的花费不止于盐课,他们还需额外承受官员的剥削。后来皇帝为了减少官员的贪污腐败曾实行过改革,但也无法阻止贪婪的官吏伸出索取的手,向盐商无尽索取。

虽说皇帝曾下旨试图改变官员的贪污,但其实他自己强加给盐商的花费就非常巨大了。乾隆皇帝前后六次南巡,他口上说“一切出自内府,无烦有司供亿”,但实际花费的都是长芦、两淮盐商的钱。乾隆年间的两淮盐引案,亏空高达多万两,其中就包括“备办南巡出差银”。

04

徽州盐商中有位著名的风云人物,他就是深得乾隆赏识,“以布衣上交天子”的盐商——江春。

江春,徽州府歙县江村外村人,生于康熙年间,从小生活在盐商世家。江春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举人,可惜名落孙山,随后协助父亲经营盐业,一干便是四十余年。其在经商生涯中,能力非常之强。

他曾为乾隆六次南巡,还有许多工程和大灾的赈济等出谋策划,并由此得到乾隆恩宠,赐予官衔。但也因为江春为了迎接皇帝南巡,花费了大笔巨款,这使得他富有的家业逐渐衰败,表面上光鲜亮丽,内里已十分空虚。

乾隆年间,发生了两淮盐引案,这对江春打击十分严重,他还因此被革去了职衔。尽管江春受到如此打击,但乾隆皇帝仍对他信任有加,还赏借他55万两皇帑(皇帝的私房钱),助他重新营运盐业。直到江春死后,嘉庆皇帝又赏借给江春之子江振鸿5万两白银,作其运营盐业资本。乾隆和嘉庆两位皇帝都对一介商人如此关心,可谓是极其罕见。

古徽州人常说“吾乡贾(gǔ)者,首鱼盐,次步帛”,足以见证盐商在徽商中的重要性。徽商进入盐业领域后,以盐业为中心,发展迅速,很快便成为中国商界的领头羊,而徽州盐商也成为了当时最有钱的商人。商机与时机并存,正是因为聪明的徽州盐商抓住了时机,才使得徽商进一步发扬光大,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图片综合整理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qingyana.com/dqyxz/10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大青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