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大青盐 > 大青盐来源 > 正文 > 正文

在人间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追忆父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9 16:11:22

今天,7月25日,是我的父亲故去四周年忌日。谨以此文,致敬我的父亲。

因为自中学起即外出寄宿求学、后离家出远门工作的缘故,我与在老家生活的父亲相处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即便有些短暂的团聚,也是在人来客往、环境纷杂中度过,并不能够深谈。但即便是在如此为数不多的时刻,我也多次聆听父亲趣谈一些他自己对诗词的见解。父亲晚年耽于植树(桂)、栽果(枇杷、柿子)、种菜,其余时间则读书、品茗、饮酒自乐。在诗词方面,父亲只读古典诗词,所谈诗词也仅限于古典诗词。轻言慢语间,他对诗词的那些深刻而独特的诗意理解和对人生的颖悟,让我印象深刻。唐·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首诗,是我还在师范学院读书时,有一次回家听父亲感慨万千地与我说起的。唐代诗人杨巨源的这首诗,应该属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哲理诗,在西方“哲理”一词东渐之前,这类诗被称为“说理诗”。这类诗,将“诗”与“理”结合,透视世间万事万物,夹以议论,最终点出事物发展规律或人生哲理。哲理诗的玄妙之处,就在于它以诗说理,却又欲说还休,似有所指,却不点破,读诗的人得透过字面去感知字面背后的意蕴。哲理诗引人入胜之处,则在其“理”的表达深邃、含蓄、隽永,它闪耀着理性思想的光芒,却又没有枯燥的说教。其抽象和传递的道理、事理,可以契合语境、情景、心境而信手引用、化用。我国古代自孔子起就倡导“诗教”,哲理诗是诗教中达到了“欲说却不着一言”境界的一种。哲理诗在宋代达到巅峰,但在唐代就已经不乏名作,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不赘。回到《城东早春》,全诗看似写景,实则包含着深刻哲理。《千家诗》在入选此诗时开宗明义特别点明:“言……识拔贤才当在侧微卑陋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黄而未匀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首诗虽描写早春景色,却是暗喻人才培养发掘的规律——要“早”。早到什么时候呢?“侧微卑陋”,很卑微、不被注意的时候。父亲非常喜欢这首诗,读得烂熟。父亲给我解读这首诗说,早春,虽气候寒冷,却也柳叶新萌。柳,是报春的物象。在诗人眼里,柳色只够用“才”和“半”来修饰,但二字恰好暗示了春之早,更暗示了事物在卑微的时候是不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qingyana.com/dqyly/11145.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大青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