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大青盐 > 大青盐来源 > 正文 > 正文

神秘医术道医helliphelli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12 16:09:56

道教医学,接收了巫医、方士技术还有阴阳五行理论,然后与汉医紧密结合,而发展壮大且成果丰硕。因为道教正好是在东汉末期,瘟疫流行的背景下「太平道」及「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的崛起,不少道团的领导人都擅长治病,而且经常以医疗布教,有不少道士在医学上也有不朽的成就,这是「道医」的起始阶段。从初期的道经中,可以看出「道医」如何解释疾病和瘟疫的起因及缘由。《太平经》是「太平道」的经典,被认为是道教所创作的第一部经典,主要内容是在东汉中晚期写成,全书主旨在于陈述「治国」和「治身」之道。基本上是一部「治病」之书,只不过书中所说的道理,不仅可以用来治病,还能令人长生、成仙,而且还有治国的方法,可以使天下太平。其创作动机,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动乱和瘟疫横行的社会危机。

《太平经》承袭了巫医及其时之民间信仰,认为鬼神会作祟、降祸于人,使人生病或造成瘟疫流行;而其解释致病之理由是因为人的行为有了过失或罪恶,上天才会派遣这些疠鬼来降罚令人生病。也认为天地间随时随地都有鬼神在监视人的一举一动,而且人的身体之内还有鬼神常驻在内,其中,最重要的是「五神」(五脏神)。人如果有邪心恶念,或是动作言行有失「诚信」,五神立刻会向天廷报告,上天便会派遣凶神、鬼物侵入人的体内,使人生病。如果罪行严重,甚至会因而病死。东汉之后的道经,对于病因的解释,大致来说,都没有脱离《太平经》的方向。

魏晋时期的《黄庭经》把「五脏神」扩充为「二十四神」,例如脑有脑神,名觉元子,字道都,长一寸一分,穿白衣。发、皮肤、目、项、膂、鼻、舌、喉、肺、心、肝、胆、左右肾、脾、胃、肠、胸、肋……等二十四神皆类此。另外,《太平经》还有「尸虫」观念,是和「身中神」息息相关,魏晋后结合在一起,葛洪《抱朴子》认为人的身体中有「三尸九虫」,虽然无形,却和鬼神、灵魂一样。「三尸」在人死后,可以变成鬼,享受人的祭祀。「九虫」观念,到了唐末,《太上除三尸九虫》列出「九虫」为伏虫、回虫、白虫、肉虫、肺虫、鬲虫、赤虫、蜣虫,道医将尸虫视为成仙的最大障碍,并且发明了各种方法,想将它们消灭或排出体外。

上述这些说明,道医初期还是衔接承续巫医认为致病的概念是疠鬼作祟,只是稍加改为致病的原因,在于有罪恶的人,疠鬼才会惩罚他们。真正能令人信从的医者,必须能够医疗有效,以解除患者的痛苦,因此道医采取了「先医后巫」或「医巫并用」。《太平经》中被认为有能力治病的人,包括:「卜卦工师」、「太医」长于药方者、「刺工」长于刺经脉者、长于「灸」者、长于「劾」者、长于「祀」者、长于「使神自尊视鬼」者,这七种人所使用的方法,不外乎医术和巫医。

道医在以《太平经》为基础的理念之下,所主张的治病方法,结合了既有的巫医、医术和神仙家的「养生术」,并将这些纳入道教的信仰体系中加以改造,强调「善行」和「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天」和「鬼神」在治病之事上拥有终极的支配权力,在医术上肯定使用方药和针灸的方法治病。使用动植物为方药,认为这些方药中含有鬼神之力,有「天上神药」,因此可以用来治病。另外,针是「少阴之精,太白之光」,主掌「斩伐」(阴阳五行之论),而灸则是「太阳之精,公正之明」,主掌「察奸、除恶害」(亦为阴阳五行之论),因此,可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除疾治病。其次,巫者惯用的祭祀、祈祷、符咒、禳除之法,道医也全盘接受,并加以改造纳入道教的信仰体系之中。「符箓」是「天符」具有神力,烧化后吞入腹中,可以召唤天上的神吏或「天医」进入体内巡行各处,消除邪气、鬼物,治病强身。相同的用「咒语」也可以治病,因为这是所谓的「神祝」是天上的「神圣要语」,可以用来召请和「真神」替人除邪瘉疾。唯在祭祀和祈祷方面,巫医与道医有不同看法。道医认为「祭祷」只是徒然浪费酒、牲和祭品,根本无效。道医认为真正的病因在于个人的「恶行」招致上天派遣鬼神降罚,不能用「祭品」来「贿赂」令人生病的鬼神,而必须直接向上天「自首」、「悔过」,哀求主宰世人寿命的天曹赦免罪恶。防治疾病的最好方法在于「行善」,另外在于神仙方术方面发展出许多「养生术」。

东汉末年起,一直到南北朝,由于瘟疫流行,多数人及亲友或因生病而痛苦,或因染病死亡而焦虑,这时宗教容易成为众人寻求身心安顿、解除痛苦的所在。彼时佛教虽已传入,但被视为方士之流,也仅流行于商人及贵族阶级,唯有本土的道教迅速崛起、壮大,且掌握机会,以其教义做基础,一方面解释疾病和瘟疫的起因;另一方面提出了医疗和解救之道,因而吸引大批信众,医疗成为道教传布信仰、吸引信徒、凝聚教团的主要手段。以当时的道团或道派来说,比较知名的有太平道、天师道、帛家道、干君道、李家道、葛氏道、上清经派(茅山宗)、灵宝经派等,他们的创教者和主要的传承人,几乎都能替人治病。

道医的医疗模式,以其宗教信仰与医疗结合融通而成的产物。其模式是熔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于一炉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医学模式。其特徵有三:

其一,道医不排斥世俗医学(儒医、中医),接受〝先医药,后符咒〞的原则,把符咒治病术与药物疗法结合起来。

其二,擅于运用信仰疗法和各种自然疗法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

其三,注意到外界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强调对外界环境的〝治疗〞,即〝致太平之术〞,亦即道教特有的〝医世〞思想。而道教合修众术的修道思想,形成了其多元模式的道医医疗模式。

道医的成就:

道教与传统中医学关系密切,葛洪云:『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民间常有〝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的说法。道医以《黄帝内经》及《神农本草经》成书为标志,此二书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之总结,在此基础下,东汉发展出《太平经》及《老子想尔注》(《老子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张陵著,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的一部哲学兼丹经的经典著作,为天师家学。)皆为道医理论及思想奠下良基,对其后道医之发展影响至关重要。

道医代表人物

有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淳于意。汉末三国时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另二名为华佗、张仲景系汉医)、被曹操网罗的甘始、封衡皆为名道医。吴国的戴炳、石春亦为有名的道医。历代兼通医术而享盛名的道教医家有晋人葛洪,其医药名著《肘后要急方》及《金匮药方》,皆为治病药方。其后陶弘景增补《肘后要急方》而成《肘后百一方》,且编撰《效验施用药方》、《服草本杂药法》等皆为实用药方书。另著《草本经注》和《名医别录》对于中医本草学的发展也有关键性的影响。葛洪夫人鲍姑,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东晋的李脱、吴猛、诸葛綝皆为名道医。南北朝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中医第一部制药专书,尚有寇谦之、顾欢、邓郁之、严智明、孟景翼、许明业、李令称等道士皆为名道医。隋代杨上善、唐代王冰,对《黄帝内经》校注功绩卓著,常为后代引用。唐代孙思邈是隋唐时期道教医学的集大成者,中医药及养生方面的著作丰硕,其中以《备急千金要方》最著,总计门,合方论首,包括传统医学的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及解毒、急救、食治、养生、脉学、针灸、禁咒等内容,是中医现存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金元道医四大家有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尤以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五运六气病是火热,须用寒凉药治疗。主编官修医方书《太平圣惠方》的宋代道士王怀隐。脉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西原脉学始祖崔嘉彦等等,不胜枚举。道医到了明清之际汇入传统的汉医。日本学者吉元昭治所著《道教与不老长寿医学》云:『所谓道教医学,可以说就是以道教为侧面的中国医学,这些被看作是道教经典中的主要内容。不过现在,就像道教凐灭在民间信仰(民俗宗教)之中那样,道教医学可以在民间医疗或民间信仰中的信仰疗法中见到其踪迹』。

道教与医疗养生术

1.道医的医疗养生源于神仙信仰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与死亡的阴影作顽强抗争,所有的神话、宗教几乎是人类与之相抗争的精神轨迹,这一切凝聚著一种共同的心声:以想像中的永恒来抗拒死亡、消解死亡。西方宗教起源的早,可以从宗教找到慰藉,把精神寄托于彼岸或来世。而中国人的文明,虽是世界最早的国家之一,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其思想文明已大放异彩,但是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使他无法成为华人的宗教教主,华人世界也因此没有标准的宗教。对于解决死亡问题,仍然是束手无策。

古代的一部分中国人希望通过一种修炼达到肉体的永生。在早期,这些人是巫师及战国燕齐神仙方士。到了汉代,本土的民间宗教诞生,就是道教。道教继承了巫师及方士的神仙信仰思想,肯定现世的快乐,一直将肉体不死作为最高理想,并透过炼丹及修行进行各种实验,期达成长生不死。古代的人认为在海上、山上或远方奇异的国度里,存在著仙境,那里有奇山异水、泉水如美酒、涧水似蜜露,遍地是金玉异物,奇花异果、漫山仙草灵药。神仙们住在这里乘云驾雾、呼风唤雨,吐纳天地之精华,吸食宇宙之甘露,飘然虚静而恬适欢愉,澹泊无为而自得其乐,这是对神仙生活的认知。

神仙信仰由神仙、仙境和成仙方术三方面组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成为道教的中心教义和终极理想之后,体系日渐完备。中国古代的神仙信仰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密切的联系,但区别是明显的;所谓神仙指的是像神一样生活的人,其立足点在人不在神。神与仙的职能略有区别,天神一般具有奋斗牺牲和拯世济民的精神,而仙人则超脱悠閒,享受閒云野鹤的生活乐趣,他们过著踏雪无痕,乘云驾雾、潇洒自在,立足于个人的自由和解脱,但实际上民间信仰中神和仙从来就没有分得很清楚。国人对信仰的随意态度反而成为宗教的天堂,中国从没有宗教战争,虽然历史上有统治者对各种宗教曾有过抑制或干预,那也只是偶发或短暂的。

汉代佛教东传,道教产生,及固有的儒家思想,在三教融合的趋势下,道教将民间的神灵、佛教的菩萨、道教的神仙,通通都归拢到自己的阵营中,宋明之后的神仙谱系中既有七星二十八宿、雷公、风神、雨师、电母等自然神,又有如来、观音等佛教菩萨。宋代大量造神运动后,增加了许多各种学道成仙的人,各行各业的保护神也加入神仙行列,凡是在人所须要的地方就会有相应的神存在。神仙信仰逐渐失去其独树一帜的独立性而融化在众神共处、儒释道三教教义杂陈的民间信仰的大熔炉中。华人世界家庭祖先祭拜的神桌上供有观音、关公等佛神相处的现象,处处可见。

神仙信仰其理想性体现在不甘心接受人终有一死的必然性,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奇异的经历,达到肉体不死的目标。神仙信仰的产生标志著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已从浑沌茫昧的原始信仰中,逐渐洞识宇宙秩序的自然和谐与人生秩序的安排。在现实社会里,人类永远无法脱离自然与人文的轨道,于是内在心灵不再如原始生民般对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也不渴望有创世英雄无比伟大的力量,而是希望重建宇宙的秩序,提升外在的生命,回归一个和谐自足的乐园。

中国人向来主张〝神道设教〞,也就是说对于宗教不是基于虔诚而信的,而是多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qingyana.com/dqyly/10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大青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