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一部,无编号。该卷是敦煌中医药医经类著作中极具代表性之佳作,不仅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至今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辅行诀》的流传与鉴定
卷子原藏于河北省威县中医师张偓南先生家,世代珍传至偓南先生嫡孙大昌先生,“文革”期间,此卷子不幸被毁。仅存两个抄本,一本为张大昌先生早年对原卷子日夜展玩,诵记如流,在原卷子被焚毁后,追忆成本;而另一本为张大昌先生弟子据原卷子抄录。两种抄本略有出入。
对原卷子的评价:原卷子所记载的内容,历代医籍或史料均无记载、无流传、无刊行,实非后人妄纂之作,而是具有极高的史学、医学价值的文献,对研究道教医学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对原卷子真伪的判断:年之前张大昌先生曾致信北京中医研究院,表示愿献此卷子。年初张氏将抄本寄送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后此件转到马继兴研究员手里,经马老反复考察验证,抄件中保留与引用的古俗讳字、药名、药量、人名、方名、书名、篇名以及病证名称、方剂配伍特征,文章结构与风格等多方面内容,确定绝非今人仿造膺品。马老认为其成书下限绝不晚于宋初以前,但也不可能早到(南北朝)梁代的作品。此卷子鉴定工作得到了王雪苔老先生的支持与关心,至使卷子内容重见天日。
二、《辅行诀》心病证治
敦煌遗书《辅行诀》阐述辨治五脏病证24方,突出五行格局,五脏虚实用药,别具特色。
《辅行诀》“辨心脏病证文并方”谓:“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病者,心胸内痛,肋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肋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对心病症候的论述高度概括,言简意深。
《辅行诀》又指出:“陶云:心德在奠。故经云:在咸补之,若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这段经文来自于く素问?脏气法时论》,其意是指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缓则心气散逸,自伤其神,酸味能收敛,故宜食酸以收之。又心为火脏,病则灼津而刚燥,咸从水化,可济其刚燥,故宜食咸而耎(软)之,心喜耎而恶缓,故咸为补,甘为泻。正是在此理论认识基础上,才产生了大小泻心汤、大小补心汤四方治疗心病诸证。
1.心中卒痛小泻心《辅行诀》指出:“小泻心汤治心中卒急痛,肋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倾,得吐瘥。”缘因心脏阳气偏盛,则心火过亢,多由邪热、痰火内郁,亦可情志所伤,五志化火而成,致使心血瘀阻,心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盖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上挟咽,下行肘中,循臂内后廉至小指端;手太阳小肠脉,上手臂循臑内,出肩解,绕肩胛,二经气实,故有胸、膺、背、肩、胛、两臂等处疼痛。少阴支脉络于胁,故病则胁下满痛。心气虚则阴邪上逆,故胸腹大;经气虚而不行,则胁痛牵引腰部疼痛。小泻心汤以龙胆草、栀子之苦寒直泻心经实邪,降逆开闭,化瘀止痛;配以戎盐,《本草纲目》称之为青盐,即咸以补之。其涤荡实邪在前,咸补在后,攻中有补,攻补兼施,别具一格。
2.心腹作痛大泻心“大泻心汤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胸中懊侬,胁背胸支满迫急不可奈者方。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升麻、苦参各二两,豉半升,戎盐如杏子大三枚。上六味,以酢六升,先煮上五味,得三升许,去滓。内戎盐,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当从。”大泻心汤除治疗心痹阻痛、痛如刀刺症侯外,较之小泻心汤方还多有心腹作痛,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即胃肠症候,故在小泻心汤龙胆草、栀子苦寒泻实外,还用升麻、豆豉,意在升清降浊,服后其效在于先吐后泻,吐法、下法并用。
3.涤痰宣痹小补心“小补心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方。栝萎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斤(洗去滑)。上三味,以白戴浆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无半夏,熬。”盖胸痹病由于喘息、短气、咳唾等状发作剧烈而不得卧,是肺气逆上而不下,同时心胸部和背部作牵掣性疼痛,是心气塞而不和,气滞痰盛所致。用小补心汤即栝蒌薤白半夏汤行气涤痰、宣痹通阳。方中栝蒌性润,专以涤垢腻之痰;薤白臭秽,通胸中之阳气多有效验。此小补心汤与《金匮要略》栝萎薤白半夏汤方组成相同,主治亦同,唯煮药的溶剂不同,《金匮要略》用白酒一斗,而小补心汤则用白哉浆一斗。栝蒌薤白半夏汤用酒,意在白酒为熟谷之液,上通于胸中,佐使药力上行下达,通行血脉。白戴浆中的戴字读“再”,《外台秘要》释为酢浆,即米醋,所谓“心若缓,急食酸以收之”之意。涤痰宣痹,通达胸阳之中兼收心气,故曰“小补心汤”也。
4.开郁温阳大补心“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抡心,心痛无奈方。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斤(洗去滑),枳实(熬)二两,厚朴(炙)二两,桂枝一两,上六味,以白戴浆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斤,熬,无半夏,当从。”该条与《伤寒论》第条栝蒌薤白桂枝汤方相同。患胸痹病,邪气痞结在心胸部,以致不仅胸部胀满,甚至两胁肋部有气逆抡击心胸部之感,这是痰饮水气聚结之象。方以枳实、厚朴开郁温中,薤白、桂枝升阳益胃,用栝蒌引阳益阴,全方在于缓缓荡除其结聚之邪。大补心汤是在小补心汤的基础上组成的。小补心汤重在宣痹通阳,荡涤痰垢;大补心汤重在开郁化滞,温阳行气。前者辨治重点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后者则侧重于心中痞满,气结在胸,上逆抡心。概括而言,前方在于“祛痛”,后方在于“降逆”,同属胸痹,症侯不同,治则有别,用药选方则同中有异,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学同病异治、辨证论治的法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