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伟谈吃
盐,食肴之将
(五)
作者:曾庆伟
古时盐有各种颜色。《世本纪》所载的夙沙氏煮海所获之盐的颜色,有青、黄、白、黑、紫五种。晋代郭义恭的《广志》说:“海东有印成盐,西方有石子盐,皆生于水,北胡中有青盐,五原有紫盐,波斯国有白盐如石子。”唐代段公路在《北户录》中说:“恩州有盐场,色如绛雪。琴湖池桃花盐,色如桃花,在张掖西北。”
古代的食盐因产地不同,生产方法不同,因而食盐也有良莠之分,品级有异。古代有苦盐、散盐、形盐、饴盐、崖盐、戎盐、伞盐、石盐、木盐、蓬盐的不同名称。《周礼·天官·盐人》载:
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馐共饴盐。凡齐事,鬻盐以待戒令。
从上述文字可以得知,古代盐是分等级的,显然饴盐的等级高于形盐,形盐的等级高于散盐和苦盐。
苦盐、散盐、形盐、饴盐等盐之所以有等级差别,原因在于它们的“出身来路”各有不同。
苦盐即颗盐也,出于池,其盐为颗,未炼治,其味咸苦。散盐即末盐,出于海及井,并煮硷而成者,其盐皆散末也。形盐即印盐,或以盐刻作虎形也,或云积卤所结,其形如虎也。饴盐,以饴拌成者,或言生于戎地,味甜而美也。其余之崖盐生于山崖,戎盐生于土中,伞子盐生于井,石盐生于石,木盐生于树,蓬盐生于草。
《吕氏春秋·本味篇》载:“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其中,大夏之盐为“和之美者”之一种,无疑是当时盐中的精品,用精品盐烹饪食物,调味的效果更好。
由于古代产盐的方法原始,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各地交通又不方便,因此盐就成了非常昂贵的稀罕之物。于是,盐自从在先民的生活中出现伊始,王室就立有盐法,专设官职管理盐务。在周朝时,掌盐政之官叫“盐人”。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也曾经设置盐官,创立了食盐专卖制度,并提出了“以渔盐之利而兴国”的强国办法,为后来齐国成为称雄一时的“春秋五霸”打下了基础。战国时期,盐的地位更高,甚至形成了一种定势:哪个国家的盐多,哪个国家就富强。此种情形,《汉书》有载:“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到了汉代,朝廷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盐法》,来限制买卖私盐和浪费盐的行为:“敢私铸铁器鬻(卖)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
汉代以降,盐都是受国家严加控制的专属物品。即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这30多年,盐也是专卖品,有关盐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皆由国家设立的各级盐业公司独家施行。改革开放以后,盐的生产经营逐渐向市场开放,盐从专卖品变为普通商品,至此结束了盐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专卖制度,现在全国城乡的任何一家超市、任何一间小小的便利店,都能买到食盐,而且可供选择的食盐品种也很丰富。
总之,中国人食盐的历史,是沿着人们对盐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用量更精准的路线发展着。明清之后,全国各个城市的工商业得到发展,餐饮行业成为独立的商业门类,职业厨师成为餐饮行业的固定技术人群,由于餐馆酒楼的市场化属性,厨师们出于职业的专业素养,对用盐调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用什么地方产的盐,用什么样的处理方法去掉盐中的杂质,以烹饪出更受市场欢迎的肴食,是他们常思常新的永久课题。清代童岳荐编著的《调鼎集》对当时淮扬厨师精于用盐烹饪食物记载较详,如《调鼎集·调和作料部》载:“滤盐渣:凡盐,入滚水搅三、四次,澄清,滤去泥脚,草屑用。”又说:“凡盐入菜,须化水澄去浑脚,既无盐块,亦无渣滓。”
盐,始终与我们人类的行程相伴左右,如影随行,所以有人说“人类的历史,其实是嗅着盐味前行的历史”。此话不谬。
『1』田秋野、周维亮编辑著:《中华盐业史》(台湾商务印书馆年出版
『2』任乃强:《说盐》,载《盐业史研究》年第1期
『3』张银河:《中国盐文化史》(大象出版社,年7月出版)
《武汉味道》
曾庆伟著
(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武汉各新华书店有售
出版时间:年3月
定价:58.00元
《味蕾上的乡情》
曾庆伟著
(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
当当网、京东有售
出版时间:年1月
定价:24.6元
《荆楚味道》
曾庆伟著
(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当当网有售
出版时间:年6月
当当网有售(长按下面识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qingyana.com/dqygj/11720.html